肥胖不只影响外观,还会增加疾病风险。据国健署统计,台湾成人每2人就有1人体重超标,推估逾1千万名成人有体重问题,台湾肥胖医学会理事长林文元提醒,肥胖恐提高逾200种疾病风险,甚至提高全因死亡率,更有研究发现,当BMI30-35时,平均预期寿命减少约3年;BMI敢达40-50,寿命更大幅减少约8-10年,若发现BMI、腰围超标,建议尽速减重,远离疾病。
肥胖增加疾病风险、寿命缩短
林文元指出,据2017-2020年国民营养变迁健康调查显示,成人每2人即有1人体重超标,青少年则是每3人有1人体重超标问题,显示国人肥胖问题日益严重。针对该现象,他分析,多数国人对肥胖认知不足,部分BMI超标的群众认为胖的可爱、健康,身体没有不舒服,就放任体重上升、脂肪堆积。
林文元表示,研究显示,肥胖者并发心血管疾病、糖尿病等疾病的概率是一般人的数倍,且随着时间增加,发病概率相差倍数越高。以心脏衰竭、心肌梗塞、脑中风和骨关节炎为例,肥胖10年发病率几乎是肥胖5年者的2倍。不只如此,长期肥胖与预计寿命变短有关,研究发现,BMI为30-35,平均预期寿命减少约3年;BMI40-50,平均预期寿命更是大幅减少约8至10年。
2招判断体位是否正常
如何判断体位是否健康?林文元说明,主要有2个评估方式,包含BMI(身体质量指数),也就是透过体重(公斤)除以身高(公尺)的平方,若BMI≧24就是过重、≧27肥胖、≧30则是中度肥胖;而腰围则是以肋骨下缘、骨盆上缘的腹部中线为测量位置,若成年女性腰围超过80公分、男性超过90公分为肥胖。至于儿童则受到成长阶段影响,需依据年龄与性别对应的BMI标准进行判断,以确保评估的准确性。
减重好处多,林文元指出,肥胖者仅需减少5%体重,并发三高、糖尿病与脂肪肝风险降低;若减重10%,便能降低心血管疾病、睡眠呼吸中止症与退化性关节炎等风险;减重达15%更能减少心脏衰竭及心血管死亡率,还能延缓第二型糖尿病。
儿童肥胖不容小觑小时候胖就是胖
台湾儿科医学会儿科研究委员会委员林裕诚指出,儿童肥胖不仅增加代谢性症候群、脂肪肝、糖尿病及睡眠呼吸中止症的风险,还影响心理健康及社交学习。此外,儿童肥胖也影响第二性征发育,进而影响最终身高。因此,维持健康体位应从儿童时期开始,尤其3-6岁学龄前儿童是培养正确饮食的黄金阶段,应均衡饮食、避免偏食挑食、减少甜食与含糖饮料摄取,避免发展成肥胖问题。
有些人认为小孩养得肥肥胖胖的,长大才能抽高;对此,林裕诚指出,肥胖儿童8岁前确实会比其他孩子长得快,但同时也会比一般孩童提早进入生长高峰,待青春期后,抽高速度便会提早走下坡,因此最终身高未必比一般孩童高。
另外,有些人常会开玩笑地说喝水、呼吸都会胖,究竟肥胖会遗传吗?林裕诚解答,全家人都胖多半与遗传无关,而是因为全家人共同饮食、生活型态影响,因此一同养成良好饮食、运动习惯,便是恢复正常体位的主要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