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政院卫生署的「青壮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」于去年8月初正式上路,提供15-45岁每人3次免费心理咨商,以达到鼓励求助、促进个人能力正向成长,及高风险及早介入。
然而,许多人在挑选心理师时会感到困惑,出现像是「哪种类型的心理师比较适合我?」、「咨商方式有什么不同?」、「万一遇到不OK的心理师怎么办?」等疑问。由于选择不当恐影响治疗效果,兹提供以下5个关键要点,做为找寻心理师的参考:
●确认资格:合格的心理师都要通过国家高等考试,如「临床心理师」或「咨商心理师」。可至公会网站查询心理师的执业证照,确保其专业背景。此外,有些精神科医师也有提供心理治疗的服务。
●探听专长:心理师的治疗方式受其学派影响,选择符合自己需求的学派,有助提高咨商的适配度。比方说,常见的认知行为疗法强调改变不良思维模式,精神分析疗法则着重探索潜意识和童年经验。
●了解风格:咨商不只是理论与技术的运用,更重要的是人际互动。有些心理师较温和,以倾听为主,有些则较直接,会给予挑战性的回馈。建议初次咨询时观察自身感受,看是否觉得舒适与被理解。
●考量现实:咨商的频率常为每周一次,每次50分钟,而每个疗程往往要5-10次。因此地点方便前往、时间能配合和费用在预算范围内是必须考虑的条件。唯有一切到位,方能稳定地接受咨商。
长期没进展就要主动更换
●信任直觉:即使心理师在专业上符合标准,但互动时让人感到不自在,或经过几次咨商仍无法创建信任感,那么这不是最适合你的心理师。关系创建需要时间,长期没有进展,就要主动更换。
选对心理师,就像找到一位适合自己的教练或医师,是迈向心理健康、关系改善与生活品质提升的重要一步。